(学生记者李盈莹)4月15日,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梓年文化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讲“破碎世界的微光”于南湖校区文波楼401召开。加拿大籍华人作家曹宇受邀作为主讲人,新闻学院教授吴玉兰担任此次讲座主持人。
讲座伊始,吴玉兰教授向在座学生介绍了曹宇先生,并指出此次的讲座的目的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提炼曹宇作品《一条像你一样的河》的写作意义或特色,而是作者以一种交流的心态向观众分享自己的写作故事。接着讲座以主持人采访主讲人的方式进行。
关于热爱写作的原因及写作带给自己的收获,曹宇说,丁宁创办的《中国文学》杂志头条发表了他的两篇作品给了他极大的鼓舞,让他坚定了实现作家梦的信念。关于八年记者生涯中与文字相伴的乐趣,曹宇以案例解释道,记者的职业提供了接触不同人不同事的机会,提供给他更多观察世界的视角。
接着曹宇分享了他采访路遥的经历。他指出,在作家名誉光环的背后,真实的生活是灰暗的。他用数字讲述了路遥家庭的困苦,三十一天二十八个红薯,为了卖六个鸡蛋而走三十五公里路……曹宇还曾为路遥的养母写了一篇《救救路遥的母亲》,作为记者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他认为,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可以看到表面下深层的东西。关于《一条像你一样的河》中“我虚度的快乐时光”,曹宇解释道,这其中包含了他站在死亡的尽头回看人生的态度。他谈到,相对于宏大的史诗巨著,他更偏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对此他详细地讲述了他对流浪汉的观察。而对于《一条像你一样的河》中刚刚粉墨登场就人生戛然而止的人物,“我只想揭示每个人的命运中不可控制的东西”。
关于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理解”,曹宇的答案简单明了——包容。他谈到了中西文化对于包容的差异性:中国文化讲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取来的精华实际上是与自己的文化兼容的部分;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具有开放的特性,他以哈瓦那永不降落的星条旗和五分钱酒馆为例阐释了这样的特性。而吴玉兰也认为,越开放越包容,要打破刻板思维。
采访结束后,现场的学生踊跃向曹宇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同学针对写作中常出现的词不达意的问题求解,曹宇解释,词不达意是由于写作时掺杂了自己的情感,他强调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局外人来“冷写作”。还有同学对曹宇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是否产生了困惑以及解决困惑的办法提出了疑问,曹宇认为,很多东西都是无解的,任何东西都有答案就不精彩了。
最后,吴玉兰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她指出:“我们的校园文化应该由学子们来打造。怎样接受成长,怎样接受社会的多元化,这是一个终极问题。”她对在场学生提出了希望,希望他们可以像《一条像你一样的河》中所说的一样,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条河,奔流不息,找到自己遥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