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陈莉莉:谈何为话语分析

发布者:康俊发布时间:2019-09-23浏览次数:233

学生记者梁一凡)9月16日上午,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在文澜楼405举行了主题“Discourse analysis: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how language shapes our human wold”讲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中国研究部高级讲师陈莉莉担任主讲嘉宾新闻学院中文系朱恒教授主持讲座。

主讲人陈莉莉

朱恒主持讲座

陈莉莉首先解读了此次讲座的主题:话语分析是一个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是如何塑造我们人类世界的工具。她强调话语分析是一个研究工具,并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能够初步了解这个工具的原理、理论依据以及应该如何使用它。

接着陈莉莉从什么是话语分析引入。她介绍道,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涉及领域包括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发展至今,在文化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工智能、组织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人文学科及社会学科广泛使用的工具。其研究内容包括:对话分析、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觉符号学、批判话语分析、文本语言学及功能语法等。在同学们对话语分析有了初步了解后,她提出了Brown和Yule在1983年对话语分析的定义:“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表现。”

其次,她提到了话语分析的研究基于对语言功能的认知,引出了该领域普遍认同的语言的两大功能。其一为语言描述功能:我们用语言描述外在世界和所有在世界里的东西。另一个为语言社会交际功能:我们用语言做事情。她同时提到了功能派语言学家代表Halliday的观点:“我们可以识别出语言的三个元功能,它们反映在语言的结构上。”Halliday所谓的三个元功能即语言描述外部世界、语言是一种互动行为以及语言具有文本功能。其中,前两个功能因为文本功能得以实现。

最后,她重点分析了话语分析中最重要的内容:批判性话语分析。批判性话语分析把注意力放在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它强调了语言在反应和塑造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包括:语境、认知主体、社会认同、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群和人群的关系。这也是话语分析重点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而不在意语言形式的突出体现。在功能派语言基础上,批判派语言更进一步地聚焦于语言如何建构社会现实,这里的现实塑造了人类对于外部物理、概念、人际环境的理解、接受反应。理解、接受和反应其实是人类对语言进行选择与认知的过程。她举出了在转述别人的话用“say”、“ emphasis”、claim”三个词的差别的例子:“say”是不带情感的客观转述,emphasis则表示了转述者的认可,“claim”则带有不赞成的意味。

在讲座过程,陈莉莉不时分享一些宝贵的经验,例如:做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有充足的语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丢失很多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找到原文去吃透它本来的意思;中国大学生应向外国大学生学习,有疑惑立马举手示意,对不懂的知识刨根问底。

讲座现场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与想法,陈莉莉都一一解答并提出建议。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朱恒总结道:“同学们应把话语分析的思维带入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对话语分析这一领域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编辑:李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