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新闻】石义彬教授带你沿着批判路径审视商业传播

发布者:杨兴永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138

(学生记者 廖少康)“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解决公交地铁站到家最后一公里的代步工具,还是引领共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当然这都是。那共享单车又从我们这拿走了什么?”讲座伊始,石义彬教授就提出这三个问题。


主讲人石义彬

56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石义彬教授作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给研究生们带来一场名为“作为传播批判路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与研究前沿”的讲座,分享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看待商业活动中的传播行为。讲座由新闻学院石永军教授主持。


主持人石永军

石义彬教授一开始的提问便让听众们专注起来。共享单车廉价、便捷以及密集的背后意欲何为?他认为,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中,使用者既是顾客也是其商业传播的受众,被商家拿走了个人信息和定位数据。“而这些被拿走的信息数据可能就被附近的奶茶店得到,以制定运营方案,节约广告成本。”石义彬笑着调侃道。通过共享单车的例子,石义彬引入了“如何以一种批判思维看待商业模式的传播效力”这一主题,他指出这一批判路径隶属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两条路径:一是和当代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其他理论成果交汇,形成了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其中就包括这场讲座主要分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简称“西马”;二是作为一种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工具。马克思主义与传播学研究的交汇便属于第一条路径,诞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为便于听众理解,石义彬教授引入“受众商品”和“普通商品”两个概念供大家思考辨别。石义彬解答道:“受众商品相对于普通商品而言并不是一个实体,它的价值取决于‘人口统计数据’,这些变量影响受众购买行为、决定受众购买特征。性别、收入、家庭结构和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受众商品。”


讲座现场

做好理论铺垫后,石义彬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路径着重分析了“网络劳工”现象。“如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一些网络平台的用户看似享有着个人账号,拥有着部分资源,实际上以成了‘数字劳动’的一名‘网络劳工’。”关于数字劳动,其特征有三。一是强迫性——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为网络公司创造了价值,而这种劳动带着强迫性质;二是异化——互联网公司始终不是由用户自身占有的平台,两者有明确界限;三是“produser”——生产者与使用者的双重商品化,即使用者本身是一种商品,使用者所生产的信息也是一种商品。

石义彬教授的这场讲座充满着丰富的哲学思辨与逻辑思维,又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诠释了使用者在商业传播中成为受众的现象,以及使用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讲座最后,石义彬谈道:“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在手机与网络等新媒介对民众日常生活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批判的传播理论将承担更加重要的阐释、分析的角色,这条学术道路还有赖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去深耕、挖掘。”

(编辑:黄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