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丽华 图/黄智)一个年届八旬、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拿讲稿而是凭着脑海里的思路,端坐在三百多人面前,用他尽可能清晰的、带着山东味儿的口音,一字一句讲述着他对知识分子现状的思考——这是南京大学老教授董健在他讲座上给人留下的最深刻也最令人动容的印象。
这场讲座主题为“当前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在2015年9月24日晚7点半于文波楼112教室开讲。讲座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主办,新闻学院院长胡德才主持,董老先生的夫人、新闻学院艺术系主任黄喜雨及新闻学院老师韦乐、赵博雅等出席了讲座。主讲人董老先生生于1936年的山东寿光,1956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次年转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主要著作有《陈白尘创作历程论》、《田汉转》、《文学与历史》等。同时,董老先生也是新闻学院院长胡德才曾经的导师。这个极具分量的教授讲座,吸引了新闻学院甚至其他学院共三百多名学生前来聆听。
讲座现场
讲座一开始,董老先生先阐释了他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定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的人,才是知识分子。”此后他从当前知识分子的三大弱点即“知识面过窄”、“依附性强”、“研究氛围差”三个方面,和其自身存在的诸如“没有专心做学问”、“价值观失落”、“自我定位不正”等几个问题,深入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其中,在谈到知识分子价值观失落的问题时,董老先生说道,“当今中国的知识分子,价值观混乱甚至失落,精神风貌差,为此,我呼吁改善知识分子的精神现状,我们要正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同时,知识分子无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都应该在追求真实也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在前头。”当然,除了不乐观的方面,董老先生还分析了当前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优势:网络使得真正研究学问的人能够更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且当前社会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认可度远高于以往,形成了较有利的社会氛围。
董健在讲座
谈及知识分子的出路,董老先生认为,知识分子首先应该内省,不被外部力量强迫,亦不被名利所驱使;其次应该对中西文化尤其是外来的文化抱有包容之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学习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过简单的生活,无论何时何地都多读书看报,真诚地研究学问。
讲座后合影
整场讲座话题沉重却极富现实意义,从当前知识分子所处环境的乱象出发,既有历史回顾也有对现状的分析。讲座结束后,胡德才讲述了自己与老师董老先生的故事,他说,“我非常仰慕董老师的治学之道,即使是现在,董老师已经白发苍苍,眼睛只看得见一点光,他还每天坚持让家人读书给他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写作。我希望同学们听完这场讲座能够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坎坷,都不能阻止我们去学习、去钻研,去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编辑:蒋思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