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召开大创结题初审答辩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3-23浏览次数:21

    (文/黄智 图/黄智)3月20日下午2点,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在文波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结题的答辩会。新闻学院副院长高海波,中文系阎伟、新闻系刘兰珍、余秀才、艺术系黄喜雨、朱云飞等六位老师担任此次答辩的评审,学生工作办公室张向飞出席本次答辩会。

  参与此次答辩的四个项目,包括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一个国家级一般项目和两个校级项目。在获得项目立项后,各项目工作团队展开了各自的调研实践工作,这次是学院内部对其调研实践成果的一次初审。

大家认真观摩选手作品展示

    答辩会中,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有五分钟的时间用于展示自己团队这一年多来的实践成果,展示的内容还包括调研历程、成员合作与分工、最终调研结论等。在五分钟的展示结束后,评委将会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项目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解答。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通过大学生自主实践调研,以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一项国家级工程,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

参赛者讨论自己的作品

    在答辩会中,尽管有的选手准备充分,但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项目负责人对自己团队的整个实践历程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评委对项目中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提出质疑。获得国家级一般项目立项的邱超团队,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大学生村官形象的调研,他们抽取了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人民日报》中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评委则认为选取这三年的资料没有理由,说服力不够。阎伟则对学生采用别人调研成果中的综合数据提出质疑,他希望学生尽量使用原始数据,而不是简单地采用他人总结的规律。刘兰珍发现,在这些学生实地调研的地区中,一般都是参与调研学生的家乡所在地,这在大学生调研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刘兰珍表示,学生能因地制宜固然很好,但也要合理选取调研区域,不能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兜圈子,这样才符合实地调研的精神。

导师提出相关建议

    整个答辩会历时两个多小时,评委仔细审核项目结项资料,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并要求学生加以改进。据悉,此次答辩会并不是最终的结项审核,只是院内的初审,初审通过后,这些项目将会上交至学校相关单位做最终的结项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