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曾绍泽 张仲恩)2025年7月,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鹏城薪火·校友引航”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深圳开展校友寻访,先后专访了法学院2000级校友张洪华与会计学院1996级校友吕晓亮。两位校友虽在不同领域,却始终以“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作为人生底色,在创业与校友服务中诠释中南大人的精神传承。
张洪华:校训是跨界创业的“核心武器”
张洪华深耕不良资产领域21年,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体制内骨干,到2024年创立前海深远资产管理公司,他将校训融入创业实践的每个环节。他认为,“处置不良资产需要不断跨界学习,这正是‘博文明理’的本质。”创业初期,他借助校友网络突破资金与监管困境,牵头成立不良资产投资处置分会,推动“校友—协会—市场”协同。在他看来,“厚德济世”不仅是理念,更要落实在反哺母校、扶持学弟学妹的行动中。他寄语学子:要敢于选择并承担责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发挥所长。
图1 校友张洪华师兄接受采访
吕晓亮:校训是校友情感的“精神纽带”
吕晓亮毕业后创立微财网,现任深圳校友会宣传部部长。他始终把校训当作人生准绳:“‘博文明理’提醒我持续学习,‘厚德济世’让我铭记德行。”作为校友足球队发起人,他坚持组织活动15年;作为宣传负责人,他主持多篇校友专访,记录中南大人在鹏城的奋斗故事。2021年,他推动母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学弟学妹提供平台。他勉励学生勇敢走上舞台,全面发展,不局限于书本。
图2 师兄吕晓亮师兄接受采访
“这次寻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校训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职场与生活的行动准则。”实践队成员曾绍泽说。张洪华师兄对风险的精准判断展现了“博文明理”的力量,吕晓亮师兄十五年如一日地服务校友则诠释了“厚德济世”的价值。校友们的奋斗路径让队员们认识到,大学时期的点滴实践,正是未来成功的积累,也让大家更坚定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两位校友一致寄语母校:希望中南大继续强化“经法管融通”的特色,推动校训精神落到实处。张洪华建议开设不良资产等前沿课程,凝聚校友力量;吕晓亮期望校友会成为“终身陪伴平台”,让母校成为校友的精神家园。他们共同呼吁:“中南大的身份既是荣光,更是责任,愿更多校友积极回馈,让校训精神代代相传。”从南湖到鹏城,他们用行动证明:校训既是个人成长的灯塔,也是凝聚校友、反哺社会的纽带。他们的故事,正激励更多中南大人勇敢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