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陈芷汀 崔源)10月29日下午,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回望文波”优秀校友系列讲座开讲。讲座由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腾讯研究院策划中心负责人、《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周政华以“倦怠:深入数字一代的心理”为主题展开,学院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及往届校友百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加。吴玉兰教授主持。
讲座切入主题前,周政华以“写在前面的话”为题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时光和工作经历。他幽默地称自己为“一个幸运的80后”,特别强调自己在大学期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社会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按导师要求坚持每周读八本书。接着分享了毕业后在担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经济部主任时完成的若干篇调查性报道,感恩学院经济新闻报道专业的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优势让自己受益无穷,“在我们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去记录。”结合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周政华提出“新闻并非无学,而是大显学”,告诉同学们作为新闻系的学生需要具备理解、表达、行动的核心技能并积极关注公共利益。离开媒体后,他仍然坚持“我写故我在”,出版《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单数社会》等非虚构畅销书,从社会观察入手,试图“从一滴水里看到世界的倒影”。
周政华的主题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周政华首先为同学们总结了数字世界的本质:连接社群、共识赋能、分离个体、分裂失能;他将目前的职场新主力称为“数字一代”,认为90年代及其之后出生的“数字一代”,成长于互联网和WiFi充斥的环境中,具有媒介使用娱乐化、受教育程度最高以及就业集中服务业三大特征。
随后,周政华从数字一代的生活现状中归纳出“倦怠”。从“倦怠”的学术定义、现实危害、发展趋势、具体表现、诱发因素一一加以阐述。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多变、安全感弱和更为严重的抑郁情绪,“数字一代”更易遭遇倦怠情绪。根据这一现象,周政华提出,通过明确工作责任与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并与上级进行有效沟通三大措施能够缓解倦怠情绪。
最后周政华还为同学们展望了“数字一代”工作的未来。他认为,“数字一代”生活在全球化的失业潮、疫情等风险带来新挑战以及全球极端主义思潮盛行等社会背景之下,面临着工种岗位大转变、需要终身学习和在职时间越来越短、专业对口越来越难的问题,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才能应对更为复杂的就业环境。他强调,数字时代对个人自 我管理方面的技能如情绪管理、主动学习、韧性、灵活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讲座结束后周政华还为同学们推荐了《精英的傲慢》《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等书目,并诚恳地回答了在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周政华系新闻与文化学院2004届新闻学专业学生。现为腾讯研究院策划中心负责人、《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兼职硕导,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MBA校外导师,曾担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经济部主任,著有《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单数社会》等非虚构畅销书。此次讲座沿着互联网发展的文化轨迹,从传播与经济的视角,为同学们理解“数字一代”、为未来从容就业、快乐工作提供了心里知道与哲理冥思。讲座结束后新闻与传播2021级李同学发微信表示:“感谢吴老师费心思准备师兄分享会,在疫情大背景,经济复苏缓慢,应届生面临最冷秋招的情况下,我听到了政华师兄的分享,真的很能抚慰焦虑,同时也让我在秋招洪流中开始自己的冷思考,收获满满,谢谢老师和师兄,超期待下一场!”
讲座开始前,吴玉兰教授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策划“回望文波”优秀校友系列讲座的初衷:2000年疫情期间《经济新闻报道》线上教学时,吴老师曾邀请在财经媒体供职的优秀毕业校友加入课堂分享自己的采写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很多惊喜。所以希望通过校友的系列分享,不仅帮助同学们树立新闻理想、增强新闻业务技能,同时帮助同学们对成长树立信心,从师兄师姐的分享中“看到自己未来可以长成的样子”。最后吴老师期望同学们充分把握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充分发挥经济新闻与法治新闻的专业特色,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突破“倦怠”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