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胡采熠 李盈莹)2021年5月29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承办的“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湖校区中原楼七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陈明、副校长邹进文、新闻学院古远清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朱文斌教授、香港文综杂志社副总编辑白舒荣、美籍华人作家周励、新加坡华文作家蓉子,以及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学者、作家和本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才教授主持。副校长邹进文,新闻学院院长罗晓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维樑,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等嘉宾先后致辞。
副校长邹进文教授致辞
胡德才教授主持
邹进文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意在回忆与古远清教授相识相知的温馨画面,回首古远清教授跌宕丰富的学术经历,回顾古远清教授丰硕厚重的学术成果,并展望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未来,探索如何拓展学科建设以往的研究领域,反思固定化的研究模式,在冲破区域疆界、跨越文化藩篱的过程中如何去开拓新角度、新方法、新问题,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华文文学学科建设。
罗晓静介绍了学院建设发展的概况以及召开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缘由。她表示本次会议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并纪念我校“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另一方面是为了庆贺已届八旬的古远清教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教研57周年,总结他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和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以促进和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以至整个学科事业的发展。
新闻学院院长罗晓静教授致辞
黄维樑在致辞中用“元”“亨”“利”“贞”四字形容古远清近千万字的著作,并将其以“四史”分类,分别是文学通史、文学分类史、文学编年史和作家传记。
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致辞
朱文斌在致辞中表示古远清从不服老的精神让人钦佩,将古远清亲切地称为“老顽童”。谈到华文文学,朱文斌指出华文文学学科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但在老中青三代学者加上研究生队伍“四世同堂”四十年的努力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不断向前深入。新世纪以来,华文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应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现象。他认为,华文文学学科应该抓住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时机,与互联网、融媒体、大数据交叉融合,以此获得长足发展。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教授致辞
会议现场还宣读了谢冕、王润华、杨匡汉、杨际岚、吕进、何锡章等知名学者的贺信、贺词,播放了韩国世界华文文学协会会长朴宰雨教授的视频致辞,表达了对古远清教授的敬意与祝福。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新加坡华文作家蓉子女士向新闻学院赠书。
新加坡华文作家蓉子女士向新闻学院赠书
会议现场
上午的学术研讨会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中国新诗理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方法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探讨,对古远清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建树表示敬意。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讲到,古远清是文学研究史中至关重要的学术人物,其地位不可取代。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认为古远清开拓了中国新诗的研究领域,将台港澳学者和海外华人的新诗研究纳入中国新诗研究的范畴,为新诗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武汉大学文学院赵小琪教授提出世界华文文学在空间上具有优势,指出世界华文文学作家飘散在具有差异性的空间后带有闯入性、身份不确定性和包容性三大特征。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讲述了古远清身上许多值得他学习的品质:作为学者,古远清拥有广阔的胸怀和谦逊的品德;对于学问研究,古远清始终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著作浩繁;古远清尤其重视史料的全面性,学术研究涉及范围极广、角度敏锐。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发言
原黄陂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作了题为《开掘稀见史料 钩沉华文新史——我所认识的古远清先生》的报告,并向新闻学院赠书,向古远清先生赠送字画。
原黄陂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向学院赠书
原黄陂作家协会主席裴高才向古远清教授赠送字画
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先后对嘉宾的发言进行评议。
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评议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评议
上午的学术讨论结束后,全体嘉宾于環湖园餐厅三楼就餐,共贺古远清八十大寿。午餐后,与会人员前往学校逸夫楼图书馆参观了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古远清教授
与会嘉宾参观学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下午两点开始,学术研讨分两场继续在中原楼展开,重点对古远清教授的代表著作与华文文学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第一场学术讨论由新闻学院中文系主任朱恒教授主持,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为评议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提到古远清做学问时永远是快乐的,这点非常值得众学者学习。他讲到,现在华文文学的阵容已经十分强大,华文作家已经写出了不同于大陆的且一流的文学作品,文学正在与新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本次研讨会也应探索如何将大陆当代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学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可能。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
中国华侨出版社副总编辑高文喆作了题为《推广“华文文学”,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发言。
]
中国华侨出版社副总编辑高文喆发言
郑州大学文学院樊洛平教授对古远清教授的著作《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以下称《概论》)进行评述。她认为《概论》中以鲜明的学科意识创建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话语体系,凸显了具有整合意义的文学史新视野,呈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国际化的视野和古远清本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郑州大学文学院樊洛平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强调《概论》是首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类文学史专著,该书力求建构有创新的学科理论框架,尝试探求世界华文文学的经典化架构。闽南师范大学向忆秋副教授强调古远清的文学观具有整体性、跨界性的特点,她在发言中对世界华人华文文学研究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评议
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评议
第二场学术讨论由新闻学院中文系阎伟教授主持,湖北大学熊德彪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光明教授为评议人。新闻学院肖画副教授探讨了古远清的著作《台湾当代新诗史》中所创造的多维度的诗学时空。该书延续了古远清批评创作不分家的研究路数,体现了古远清对文学的感悟,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对中华大文化圈的向往。
新加坡诗人李茀民用一首藏头诗贺古远清八十大寿:“古树成茵八十年,远芳晴翠接江城,清影弄舞戏人间,寿酒共举喜同斟。”来自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五位硕博研究生着眼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围绕华文文学进行了精彩的研讨,体现了后进研究者的思辨色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肖画副教授发言
新加坡诗人李茀民发言
湖北大学熊德彪教授评议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光明教授评议
三场学术讨论结束后,由胡德才教授主持闭幕式。闭幕式上古远清以题为《退休不是“沦陷”,是进攻》的学术相声表达了他不服老的顽童精神。他用不断的突破和思考转化为“进攻”的力量,展现了一个爱书如狂的“书痴”形象,形式新颖、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古远清教授学术相声致辞
最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凌逾教授就本次“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她讲到,本次研讨会将一个人与一个学科连结起来,足见古远清的学术贡献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团队的力量。她用三个词总结了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感悟。第一个词:学科。凌逾肯定了古远清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贡献,回溯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对华文文学学科独立性发展的殷切期望。第二个词:史家。她讲到,古远清致力于个人著史,著作浩繁,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做着引人注意的学问,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第三个词:趣味。古远清是开会表演学术相声的第一人,同时,他写作了许多幽默随笔小品,给学术研究松绑,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也经常妙语连珠。古远清正如他笔下的理想人物一般,是一个高级而有趣的人。作为武汉大学的高材生,他文笔了得,文思敏捷;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他振臂一呼,英才云集;作为修史大家,他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凌逾教授总结
至此,本次群贤毕至的“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古远清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其乐观旷达、上下求索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众多学者,也必将引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