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新闻】程韬光谈唐诗精神及唐诗美学

时间:2019-11-29浏览:434

(学生记者 林可欣 杨雨洁)1128日下午,由校学生会主办、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承办的第23期人文大讲堂在首义校区文汇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讲堂的主题为“诗意的回归——唐诗精神及唐诗美学”,由新闻学院程韬光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生办公室杨兴永担任主持人。

程韬光


讲座开始,程老师并未开门见山地直入主题进行唐诗的介绍,而是先提出了本次讲座的精神主旨。他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对唐诗和唐代著名诗人的解读,去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识和文化自评。他同时希望此次讲座能提供给大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思想共同体,让我们能够超过自我的局限性,去认识自己,去弘扬一种人文精神,去找回已经丢失的或正在丢失的激情、温情和诗情,去获得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豪感。

接下来,程韬光通过电影《妖猫传》引入了这次讲座的主题。他谈到,这部电影刻画了大唐盛世壮阔、宏大、浪漫、辉煌的历史气象,而这种气象被唐代诗人用两句诗便描写了出来,那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借助几张幻灯片,程韬光为我们梳理了唐诗发展的历史历程,简要介绍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不同的风格流派和代表诗人。同时,他还提到以梦为马,自由、独立、进取、敢于担当的唐诗精神。他说:“唐诗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当时唐代的社会背景繁荣开放。我们很难在唐诗中读到悲诗,所有唐诗的基调都是清朗俊逸,昂扬向上的。即便是以沉郁风格出名的杜甫诗人,虽多写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但其基调却不是悲伤的。”另外,他还介绍到,唐诗精神追求一种无我之境,并引用了庄子《逍遥游》,“庄子将无我视为一种圣人境界,而唐诗便很好的符合了这一境界。而我们目前的社会,之所以写不出唐诗,便是缺少了唐代那时的一种意境,一种精神追求。”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程韬光的一席话让人如沐春风。他总结道,了解欣赏诗词并不能增加一个人的财富或盛名,但是会让你的生命更充盈,也许有人会说小时候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其实那会拓宽你一辈子的视野,提高你的人文素养,让你会说话。至少,在突然见到了思念已久的故人之时,能够说一句“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听到窗外雨打花草之时,能够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登泰山时能够说上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临波涛黄河之时,吟诵上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程韬光对同学们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认真详尽的解答。本次人文讲堂在众人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互动提问


(编辑:廖少康)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