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校庆标识设计者吴劲松:专业精神,回馈母校

时间:2018-05-09浏览:93

校庆标识设计者吴劲松:专业精神,回馈母校

  

编者按:吴劲松,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0级毕业生,深圳兰松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大)70周年校庆标识设计者。

  

(学生记者曾俊源、黄丽梅)“去年,有位师妹在第一次见到我时说:你不像设计师。设计师应该是很潮的,你根本不潮!”说到这里,吴劲松爽朗地在记者面前笑了起来。没有时尚的服装,没有特别的发型,白色衬衫打底配以敞开的灰色薄外套,平头加上一副架在鼻梁上的方形半框眼镜,随身携带一个军绿色的背包,吴劲松的装扮确实很难让人把他和“设计师”三个字联系起来。

但眼前这位新闻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0级校友,同时也是中南大70周年校庆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负责人,却是实实在在的设计师。“长发?很潮的衣服?我玩不出其他设计师的那种感觉,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设计师吧。”吴劲松说道。虽然不潮,但从他那飞快的语速和步伐,记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干练劲儿。

  70周年校庆标识

设计——恪守精确和细致

偶然的一次谈话中,吴劲松和校友罗乐聊到母校70周年校庆一事,罗乐提母校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定校庆标识,吴劲松当即决定为母校来设计70周年校庆标识。在校友陈旭明和何春哲的支持以及深圳校友会总会相关校友的引荐下,吴劲松联系了学校相关部门,向学校提出创意方案,并开始着手设计。从20177月提出方案到今年4月正式发布,70周年校庆标识的设计工作整整进行了大半年。

“在标识设计之前,研究生院石龙老师和校友总会李沛老师帮助我把学校重新了解了一遍,包括校史、校训等等;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标识信息检测查询,工作量大并且需要同步进行。”经过不断简化,不断调整,不断改进,校庆标识才最终敲定

 “校庆标识的每一笔都是经过几何计算的,作为设计师,我要追求一种精致,要使作品各部分的比例更加符合审美。外行人可能不会认识到这种精致,但我们专业人要做专业事儿。”

负责制作70周年校庆标识视频的黄雅琴告诉记者,吴劲松是一个对自己工作十分负责的人。

精确细致,是吴劲松作为一名设计师恪守的准则。2016年,新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5级的胡睿杰团队参与学校学位证书设计,吴劲松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服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他一直向设计团队的成员们强调:“设计的内容一定要精确,精确,再精确。如果要求精确到毫米,你就要0.5毫米的精确度去思考。这些东西容不得半点马虎。”最终,胡睿杰团队的作品被学校采纳,成为中南大学位证书的样式。

除了设计工作,在其它事情上,吴劲松也保持着严谨精确的态度。他笑称,自己的卧室就像服装店,所有衣服都叠放得整齐有序;无意中看到的视频,哪怕只有一帧出现问题,他也要动手剪掉。“别人都笑我,问我是不是处女座。但其实我是双子座。”吴劲松笑着说。

“你们现在只能简简单单地看到一个logo,一个校庆标识,但实际上我们整个项目做下来差不多有400项设计任务。”吴劲松告诉记者,包括文化衫、书签等在内的诸多校庆纪念品都将由他领导的团队来设计,“内容会很丰富”。吴劲松设计的70周年标识被学校采纳后他第一时间将标识无偿捐赠给了母校,以回馈母校的培养

据了解,70周年校庆学校将第一次在校庆中使用专门的视觉形象系统“实际上,我是自己贴钱在进行这个项目。学校有需要,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学校。”吴劲松告诉记者。

70周年校庆初期设计稿

创业——坚持学习和奋斗

2014年,吴劲松从学校毕业,来到深圳,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工作。 “当我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发现自己学的只有一点鸡毛蒜皮的东西,甚至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就想着一定要努力奋斗。”接触社会后,吴劲松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在学校里,我感觉自己很牛;当我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他提高了声调,把手合在一起,握成一个圆,比划着说,“感觉自己在学校时就像是井底之蛙,不知道井外有多少比自己强的人。”

为了强化专业能力,吴劲松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毕业后,他每年都会购买一批与设计相关的专业书籍,了解行业前沿,学习前卫的设计方案;在工作之余,他还自学了相关设计课程,考取了高级平面设计师资格证,并努力学习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目前,他已学会使用30多款专业的设计软件,但他却仍觉不够,还在不断学习。

在设计公司工作两年后,吴劲松开始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局限性:“在一家公司里,我做的事只是整个项目的一小块,感觉自己学的东西没机会用出来。”于是,吴劲松有了自主创业的打算。当时,学校深圳校友会的一师兄在了解吴劲松的想法后,对他说:“你一定要知道你的能力在哪里,不同的事情你都要尝试去做。”这番话给了吴劲松很大的启发。

对于吴劲松而言,生活与工作本身具有一种不确定性。直到现在,他能够肯定的也只是自己会一直待在设计行业内,但对于自己是否会一直从事设计工作,他自己也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使他更有可能突破生活原有的框架,创造崭新的生活空间。“我自己会有一个灵活的计划,该做的事情我就会做下去。”吴劲松加快了语速。他说,自己做事一定会尽力而为。

“就算创业失败了,我又有什么损失呢?通过创业,我可以获取更多经验,我为什么不自己去尝试一下呢?说不定我就成功了呢?”

之后,吴劲松迈出了创业的脚步,于20169月在深圳创立了兰松设计公司。他没有向自己父母伸手要一分钱,自己通过融资得到了创立公司所需的全部资金。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吃了一个月的泡面。身处逆境时,深圳校友会的一些校友为吴劲松提供了精神和经济上的鼓励与帮助。“我最感激的是师兄师姐们给了我这样一个尝试的机会,并且给予我认可。这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他也正将这份校友间的情谊传递下去,积极地帮助自己的师弟师妹。“我刚刚签了一位应届毕业生师妹,她要来我的公司工作了。”

“如果你关注了我的朋友圈,你就会发现我经常写一些感恩的话。很多人帮助过我,我心怀感激。”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做项目时,我不会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我会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能使我的设计方案更加优秀。”

现在,吴劲松的设计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并从一家平面性设计公司逐步壮大成为一家综合性设计公司。尽管打理公司业务使吴劲松很繁忙,但他乐在其中且干劲十足:“这是我热爱的事业。”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打理好自己的公司,将公司发展壮大,在深圳扎稳脚跟,成家立业。“我觉得这就差不多了,正所谓知足者常乐嘛。”

  吴劲松

成长——独立向前进取

谈及成长经历,吴劲松告诉记者让他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将还在读高中的他“丢”到杭州学习美术的经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2008年的830日,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前往杭州学习美术。在这之后,整整两年我都没有回家过年,还要提着箱子四处奔波,在全国各地参加美术考试。”吴劲松回忆到这里时加重了语气,似乎这段经历对他而言仍记忆犹新。

父母为他交了学费,每月提供800元生活费,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帮助,甚至没有为他找好住处,一切只能靠吴劲松自己。“我爸对我说:到了18岁,你应该学会怎么去生活。”

“其实当时还是有些心酸的,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别人每次考试都有父母陪同,我只能一个人拖着箱子,背着画板,提着东西;很多时候,我要从长沙坐24小时的火车去上海考试,有时候甚至还是站票。”尽管这段经历十分艰辛,吴劲松还是觉得,这是他人生中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经历。

有了这段经历,吴劲松变得特别独立,大二时,他便已经开始自己做设计挣钱了。

回想起大学生活,他和老师们感情深厚。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班上几个同学和辅导员夏东伟老师陪他在旧体操场过了23岁的生日。毕业设计他做的是三维动画和影视结合,想起那段时间,他很感谢朱云飞老师和饶威老师给出了许多指导,那段时间虽然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对待老师,他说,“就像哥们儿一样。大学期间,私下里和老师们都有交流,现在因为设计校庆标识回到母校,也常常和老师们一起打球、吃饭。”

学校纪委监察工作部工作的夏东伟老师是吴劲松上大学时的辅导员。在他的印象中,吴劲松一直都非常努力、上进。让夏东伟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吴劲松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并能按照自己的规划付诸实践。“他辅修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参加了很多设计类竞赛,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这为他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712月的新闻学院优秀校友返校交流会上,吴劲松也向在校师弟师妹们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

吴劲松为自己的公司设计了一个标志,标志上有三个人,一个向前看,一个向上看,一个向下看。“一个人向前看,代表做人一定要向前看,不能往后看,一定要前进;一个人向上看,代表了一种傲慢,代表对自己设计的作品有一种自信感,我能傲慢起来;一个人向下看,代表了一种谦卑,代表一种认真听取客户意见的态度。”

采访结束后,吴劲松就奔向中南大的小球馆去打羽毛球,脚步轻盈,活力四射,随身背着的军绿色背包上印着一行字:“活着,就是折腾”,和他的身影一起,渐行渐远。

  

  

中南大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家”,“家”里面都是兄弟姐妹,愿家里的每个人都快乐,“家”永恒的温馨。

--吴劲松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