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曹毓珊陈芷萱费熙华)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着力打造书香校园,2月23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发展中心、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团委、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学习发展中心组织同学们前往琴台大剧院参加《俗世奇人》话剧武汉站见面会。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是一部以天津为背景,围绕世间各种传奇名人以及民间传说进行描述的人物志小说。编剧黄微若由此改编话剧《俗世奇人》,融入形体剧、戏曲等创新元素,向观众高度还原了天津卫市井风貌,打开了一幅清末民初奇人各显身手的精彩画卷。
见面会现场,主创团队四位演员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出演感受。
《俗世奇人》主创团队(琴台大剧院提供)
天津人艺的资深演员刘景范在剧中饰演“苏七块”,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武汉的舞台。在他看来,天津和武汉这两座城市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天津人艺与武汉更是有着诸多缘分,这些都让他对武汉的舞台倍感亲切。
刘景范(琴台大剧院提供)
娃娃大哥的饰演者刘纪铭表示“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我需要绑着将近20斤重的泥塑木头娃娃站完整场演出,木头娃娃的每一次点头抬头对我的腰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每当我看到观众,我坚信自己可以坚持下来。”可以说,这部剧对每一个主创都是一个挑战。酒婆的饰演者徐松子也表示“刚看到剧本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角色不适合我,但导演说我可以,我就决定来试试,现在来看虽然很辛苦,但效果也还不错。”作为“蔡二少爷”“杨巴”等多个角色的扮演者,万毅夫则表示对他而言演出中的最大难点在于换衣服,“基本上每一场戏就要换一套造型,时间十分紧张”。背词、排练、试戏,每一个主创人员都倾尽全力只为呈现最好的舞台,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看到奇人之奇,感受天津之奇。
刘纪铭(琴台大剧院提供)
演员们的分享让台下的同学们都对《俗世奇人》这部剧以及小说原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互动环节,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2101班的王钰霏从文学的视角向刘纪铭提出了“如何将一个原本在剧中没有的人物建立起来”的疑问,刘纪铭表明自己完全进入了整部剧的环境,在与周围角色的交互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人物形象。
见面会现场(琴台大剧院提供)
现场新闻学院学生提问
本次“书香校园”活动,让同学们像《俗世奇人》剧组的演员一样,去感受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用心去书写和绘画脑海中的故事,增强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接下来,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将继续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自然和谐的读书氛围。
学生在琴台大剧院合影
学生与主创团队合影(琴台大剧院提供)
(编辑:王幸凯)